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节选自《中国(山东)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报告(2023)》
山东跨境电子商务概况
山东跨境电商政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演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和关键作用日渐突显,而跨境电商的出现不仅助于减少经济成本、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而且有助于增进国内人民群众的福祉,还有助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山东加快跨境电商政策创新、监管创新,出台《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山东省推动海外仓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优选纺织服装、箱包鞋帽、机电产品等特色产业开展“产业带+跨境电商”线上拓展行动,支持传统产业应用跨境电商新模式、新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山东省企业建设运营的海外仓超200个,总面积逾130万平方米,覆盖全球,部分龙头企业已建成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传统的仓储配送基础上,还拓展了高质量售后、供应链金融等全链条服务,为企业深度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省出台《外贸固稳提质2022年行动计划》,推出“汇率避险担保试点”“齐鲁进口贷”政策,优化“鲁贸贷”运行机制,加大出口信保支持力度。认定首批对外开放强县9个,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外贸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功能,“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用工、通关、物流等问题诉求387个。通过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实施,山东外贸主体数量进一步扩大,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6.45万家;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举办线上线下展会30场,6100余家企业参展,促成意向成交17亿元。依托东盟、中东、非洲等地区公共海外仓设立5个山东品牌商品展示中心,支持企业通过“前展后仓”模式开拓国际市场,山东对“一带一路”市场进出口同比增长38%。抢抓RCEP机遇,成功举办第二届日本、韩国、RCEP区域3个进口博览会,山东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占比达到38.1%,较2021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山东9市获批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已培育省级跨境电商平台5个、跨境电商产业园10个、公共海外仓20个,2021年,山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2022年,山东进出口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2.03万亿元,增长16.2%;进口1.3万亿元,增长10.3%;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高于全国6.1个、5.7个、6个百分点。今年1-5月,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倍以上。可靠的事实和数据再度表明,山东跨境电商基础扎实、前景光明,具备深拓市场的潜力和站在更高更大平台向前发展的强劲势能。
山东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容,政策出台赋能跨境电商发展。随着淄博、日照获批第六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达到9个。2020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2023年,山东省政府发布东省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省迎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各级政府对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并纷纷制定政策鼓励、规范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创新模式见效,示范拉力不断涌现。2020年9月,青岛关区、济南关区获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9710、9810海关监管模式实现全省全覆盖,各市纷纷开展试点业务。威海、青岛成功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退货试点工作。多种跨境电商创新模式的示范效应及引领效应不断涌现,成为拉动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增长及创新的试验田。2023年,山东省政府发布东省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未来三年我省将在“创新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创新跨境电商金融支持”、“提升海外仓建设运营水平”、“构建专业高效跨境物流体系”、“优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九个方面展开行动。其中,在创新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方面,我省将聚焦现代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汽车装备等特色产业,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工程,加强龙头企业引育、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和供应链体系完善等方面工作,提升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日韩口岸优势进一步彰显,东北亚战略枢纽作用初显。威海、青岛、烟台积极发挥毗邻日韩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中日韩高速物流通道。在疫情防控期间,威海海关联合上海邮局海关、威海港,架设了中韩陆海联动的邮路新通道,推动大批防护物资、电商货物在威海口岸快速通关。威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威海与仁川“四港联动”物流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将威海建设成为山东通往日韩、欧美的跨境电子商务交通要道。青岛市依托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打造“日韩跨境电商集聚区”,同时叠加跨境电子商务新型引流业态,大力培育中日韩跨境电子商务直播基地,支持“直播+短视频”、“线上线下融合”等跨境电子商务新零售模式创新。传统外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开展跨境电商及相关业务的市场主体数量已超过1. 5万家。按照企业类型排序,分别为外贸企业、工贸一体企业、跨境电商创业企业以及跨境电商服务企业。山东省3万多家外贸企业中,有半数以上有转型跨境电子商务的强烈意愿,转型途径包括自建跨境电商业务部门、代运营、与跨境电商企业联合运营、完全转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等形式,转型难点主要是人才缺乏、经验缺乏和供应链转型困难。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加快融合,一大批山东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卖向全球。作为山东省传统优势行业,服装、箱包、假发、假睫毛、渔具、雕刻机、玩具、文具、轮胎、帽类、塑料容器、汽车配件、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商品的合计出口额占总出口规模的90%以上。其中,服装、美容产品、渔具、劳保产品、汽配产品已经成为畅销全球的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产品,有大量外省跨境电商卖家从山东省采购输出,建材、家具、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等也拥有着广阔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空间。
山东发展跨境电商的环境分析
山东省具有区位优势。山东位于我国北方海岸线的中偏南段,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对日韩贸易有着天然的优势。从区域分布看,山东跨境电商业务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日照、潍坊、威海、临沂、烟台等市,自中韩自贸区谈判以来,这些城市发挥区位优势,从“一般出口”到“直购进口”,对韩跨境贸易发展迅猛。目前,山东半岛开通了空、海、邮三种跨境运输方式。其中,中韩海运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海运的价格,空运的实效”,不仅本地电商企业业务量增长,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地对韩电商也取道威海、青岛,促进了外贸物流业的发展。山东省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山东中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目前,山东全省拥有出口企业41000余家,海尔、红领、双星等企业通过建立B2B、B2C等电商平台,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跨境电商行业离不制造业的发展。山东制造业产业集群特色鲜明,济南的电子信息、青岛的家电、服装、威海的水产品、以及潍坊农副产品等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带动百万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升了山东出口产品的品牌特色和整体竞争力。
山东省的传统外贸企业缺乏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经验。与同样是经济大省的广东、浙江等省市相比,山东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总体偏少,目前,山东全省拥有出口企业41000余家,开通阿里巴巴国际站服务的企业14000余个。跨境电子商务市场氛围不足,传统外贸企业大多仍采用传统营销模式,通过参加展会或者与客户面谈的方式进行市场开拓,对新模式的运作缺乏经验。山东省缺少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山东各地虽已建成不少电子商务平台,但有关部门没有对各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未形成全省跨境电商统一规模化运作,政府诸多服务功能尚不能在这些平台实现对接,大多平台还只是展示商品,平台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山东省缺乏高素质的跨境电商人才。跨境电商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外语沟通、外贸操作、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运营的能力。目前山东大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跨境电商专业,原有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关的实战经验,企业招聘到的人才难以直接胜任工作。而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高,人才流动性大,使得山东中小外贸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在山东仍十分紧缺。
目前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跨境电商发展。山东省政府于今年发布了山东省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抓全域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机遇,突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做优跨境电商发展生态,助力山东制造业“品牌出海”。力争到2025年,全省打造20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培育10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孵化1000家跨境电商新锐企业,实现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品牌云集、服务高效、生态繁荣,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全球跨境电商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跨境电商的增长趋势明显,互联网用户增长一方面带来线下消费的线上迁移,另一方面线上购物体验则进一步激发了用户消费需求。近几年来,跨境电商的增长趋势明显,互联网用户增长一方面带来线下消费的线上迁移,另一方面线上购物体验则进一步激发了用户消费需求。
由于网络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外贸企业在跨境交易过程中面临跨文化、跨法律风险,商品劣质、网络欺诈、拒付货款、售后服务难、退货复杂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另外,山东的跨境贸易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日韩、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下滑及政治因素都会使山东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